时政要闻
从“搬出来”到“富得起”,来宾这个村十年变化有多大?
来源:来宾市融媒体中心发布    发表时间:2023-12-01

  

 

  从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自治区级贫困村,到如今过上好日子,十年的变化,广西第一个整村易地搬迁村——兴宾区迁江镇雷山新村村民感受最深刻、最直接、最真实。

  

 

  

▲搬迁后的雷山新村村容村貌。

  10月23日,秋高气爽。当天是重阳节,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兴宾区迁江镇雷山新村54岁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明来,决定回老家看看,同时他还要分享一件喜事。

  一小时后,车到山脚便无法行驶,李明来开始爬山,石头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心旷神怡。跋涉15分钟后,在海拔200米的一个山窝里,看见一个破败的村子,杂草丛生、房顶瓦片掉落、房子破烂不堪。这里,便是李明来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雷山村弄六屯,他离开这里已10年。

   

 ▲老雷山村村貌。

  今天,他是来告诉先人:十年前,为过上幸福生活,全村7个屯404人全部搬离这个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村庄,迁徙到适宜生产生活的新居后,他和村民们都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村集体经济收益连续7年分红。2021年,雷山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如今他们铆足劲向美好生活再出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那时候生活太难了,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3亩,只能种植玉米、黄豆、南瓜。”雷山新村55岁的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李文章说,他家在弄培屯,到了弄六屯还需要继续往山上走,路是羊肠小道,耗时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屯里点煤油灯,搬迁前弄培、弄学、上团、思沙4个屯水、电、道路、手机和电视信号“四不通”。

  

▲通往老雷山的山路。

  雷山村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地质贫瘠、土壤墒情差。2013年整村搬迁前,人均年收入仅960元,全村127户均是低保户,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有时还会发生山体滑坡,石头砸中猪、羊等家畜。”李文章说,村委所在地弄六屯距离迁江镇政府21公里。一些偏远的屯到迁江镇购买生活用品用时一天。最怕夏天去赶街,在街上买的新鲜猪肉,拿到家时已变质。全村没有学校和卫生所,孩子读书要到村外,家长每天接送非常辛苦。

  “那时候喝水靠老天爷下雨,下雨时家家户户拿缸、锅、碗、瓢、盆储存雨水,作为家庭用水。秋冬季雨水少,就要翻山过坳去山洞里挑水,来回要两个多小时。满桶的水回到家只剩下不到一半。”李文章说,生存环境恶劣,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老雷山村村民的卧室。

  到了结婚年纪,村民又遇到难题,因为雷山村太穷,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是出了名的“光棍村”。“曾经有一位姑娘走到山脚,不敢爬,扭头就走了。”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雷山人,虽每天辛苦劳作,但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办?只能换条思路:整村搬迁

  2012年,来宾市启动雷山村整个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到322国道旁,距迁江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命名为雷山新村

  当年8月,雷山新村动工建设,12月建好6栋新房和23间经营性商铺。商铺租金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消除了村民搬迁的后顾之忧。12月底村民开始陆陆续续搬家。

  “2013年1月16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当天全村404人全部入住新居。”李文章说,大石山深处,村民们作别眷恋的土地,搬出世居的大山。很多老人眼神里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待。为斩断穷根,他们毅然转身,搬离深山。

  李文章说:“我家6口人,按分配政策交了2万元,分到一间8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没有地板砖,其他装修已搞好,更幸福的是,房子里有电视机、沙发、桌子、凳子、床铺、柜子,我们拎包入住即可。”

  2月,全体村民在有水、有电、有信号的新房过了一个舒心的春节。

安居乐业,逐步致富

  搬离大山,村民住进房屋亮堂、道路宽阔的小区,附近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市场、工厂,再也不用为教育、看病操心。他们操心的是如何挣钱,水电要钱、买菜买米要钱……样样都要花钱,自己又没有工作技能,心里很担忧。

 

 

▲雷山新村的七巧板幼儿园。


  ▲雷山新村七巧板幼儿园的老师给学生上课。

  村民的烦心事,迁江镇政府已提前想到。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他们逐户逐人摸排,及时了解亟待解决就业的人数。为村民免费提供汽修、电工、电焊、月嫂等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政府还牵线搭桥,通过微信推送、张贴公告、后盾单位协调等方式,共推送岗位100多个,先后向银海铝业、盛汉皇朝陶瓷厂、迁江糖厂等单位介绍用工30多人。目前有250名村民在外务工,村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

  “当时我参加电工培训四个月,政府推荐我到陶瓷厂上班。2019年进入村委上班。”李文章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后,开发了6个公益性岗位,6名已脱贫户和监测户有了收入。

  搬迁群众稳得住,引进产业是关键。先后有两家公司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租用雷山新村土地发展大棚蔬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雷山新村大棚蔬菜基地。

  “新公司的第一期项目已建成,目前有5位村民在此务工,每天收入100元。”李明来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20多个工作岗位,带动周边40余户发展蔬菜、食用菌、园林苗木的产业化种植,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

  在引进产业的同时,雷山新村还通过盘活门面、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雷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75万元。

  

▲雷山新村大棚蔬菜基地种植的密刺黄瓜。

  “自2017年以来,春节前将村集体经济收益发到村民手中,已是雷山新村节前传统。142户440人,人均分红自2017年的100元涨至2023年的800元。”李明来介绍,2016年,雷山村整村脱贫摘帽,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从“搬出来”向“富得起”的转变中,雷山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巩固搬迁成果、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雷山新村的居民正在收稻谷。

  “我家三代党员,为雷山村的发展尽了一份力。”李文章说,父亲赵进荣1970年入党,当时是弄培屯小组长,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不饿死。他自己2011年入党,参加了老雷山村一家一户入户动员搬迁工作。搬迁后,他做楼长,带领大家搞好公共卫生,号召大家不赌博、不吸毒,引导村民改变旧的生活习惯,树立文明新风尚,红白喜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女儿潘李丹2021年入党,积极宣传反诈知识、参加村里的各种活动和志愿服务积分活动。目前雷山新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

  李文章说,村民以瑶族和苗族为主,通过嫁娶,有了壮族村民。搬迁后,周围多数是壮族村子,过少数民族节日时,大家相互来往,促进了民族团结。现在,搬迁群众已从最初的“不习惯”到“住得舒服”,从“担忧顾虑”到“安居乐业”。

  

▲雷山新村的丰收图景。

  雷山新村在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破解转移劳动力就业难题、党员带头筑强堡垒共同致富、创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样板这四个着力点上狠下功夫,打造了从“搬得出”到“富得起”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雷山模式”。区内很多兄弟市前来“取经”。

新征程上,砥砺奋进

  搬迁十年的变化,2014年入党的党员、36岁的妇女主任、网格员潘济姿感触很深。“以前村民分散住在大山里的7个屯,见个面要爬山过坳,现在好了,天天可以见面,大家很有归属感。孩子上学问题解决后,如今村里有13名大学生。”

  

▲雷山新村的儿童游乐设施。

  潘济姿说,村委办公楼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功能室,可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城市社区服务。整村环境整洁、文化娱乐设施多、治安良好、邻里和睦,与城市综合社区别无二致。“搬迁群众稳稳地畅享着新生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搬迁后的雷山新村卫生院。

  如今李文章最喜欢和年轻一代讲历史。他说,政府历来重视雷山村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雷山村按照当时的政策第一次搬离大山,来到石陵镇上球、岜庙一带,当时因故土难离和不适应平地生活起居等原因,村民又返回雷山村。2013年的搬迁,是第二次。这次有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他们终于在雷山新村安居乐业。

  

▲重阳节雷山新村第一书记和老人聊搬迁变化。

  “我怕年轻人不知道雷山新村是从大山里搬出来的,所以特别喜欢聊历史。我希望年轻一代,以及下一代都能记住历史,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斩断穷根,脱贫致富。”李文章说,有了共产党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有今天的雷山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中午时分,告别老雷山村,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李明来开始在山里巡查,向周边村民宣传秋冬季节天气干燥,要注意用火、防火。

  雷山村森林面积19125亩,其中公益林18192亩。“以前穷的时候,到了冬天村民就烧炭去卖,换回猪肉过春节。如今,大伙都增强了生态意识,知道守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李明来说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对于今后的发展,李明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场”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在新征程上,雷山新村村民将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关键词:

 

| 下一篇


  • 主办单位:中共来宾市委宣传部、来宾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邕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